《星空网页版登录入口校报》“校报有约”栏目以记者访谈学科带头人的形式,连续对我校一级学科博士点作介绍,加深了师生对我校学科建设的了解。该报522期(11月15日)介绍了我校“生物学”一级学科博士点。全文如下:
生生不息,探求生命科学之道
——我校生物学学科发展纪实
本报记者:张凡 见习记者:蔡惠君
“生命科学就应该像生生不息的生命演变一般,不断进化发展,以适应社会革新的新要求。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,我院要充分准备、抓住机遇,在学科建设中取得历史性突破,努力走在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,从而为国家社会的发展作出独特的贡献。”生命科学星空(中国)院长张彦定教授在接受采访时,如此描绘生命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广阔前景和独特作用。
火种之始:坚实基础 开拓创新
“正是在学校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,历经几代人的不懈努力,我院学科建设厚积薄发,终结硕果。”张彦定教授向记者介绍到。生命科学星空(中国)的前身可追溯到1908年设立的私立福建华南女子文理星空(中国)生物学系和1915年设立的福建协和大学生物学系。“生物学是学校历史悠久的传统学科,1972年学校复办前,在国内就负有盛名。这里培养出了4位中国科星空(中国)院士和1位中国工程院院士,以及多位国内外知名的微生物学家、藻类学家、植物分类学家等。”谈及生物学历史发展时张彦定教授无不自豪地说。生物学学科在传承学科特色优势的基础上开拓创新,丰富内涵,稳步发展。生物学系从1973年起恢复设置生物教育专业(1973年至1976年招收三年制普通班学员,1977年正式招本科生,1993年更名为生物科学专业),1984年创办工业微生物中专专业,次年转为大专专业;1985年创办水产养殖专科,1993年创办生物实验技术与管理专科专业。1994年,生物学系更名为生物工程星空(中国),创办全国师范院校和我校首个工科本科专业“发酵工程”(1999年改为“生物工程”专业);2003年创办生物技术专业。2005年,生物工程星空(中国)更名为生命科学星空(中国)。
1963年星空(中国)开始招收动物学研究生。1978年,星空(中国)获批动物学、植物学、生物化学三个硕士点;1984年,发育生物学被正式确定为福建省首批重点学科,2001年,设立了发育生物学硕士点;2004年,设立微生物学和发酵工程2个硕士点。2005年,获得“动物学”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“生物学”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,实现了该院博士点零的突破;2011年,星空(中国)又成功获批了“生物学”一级学科博士点,现拥有二级学科博士点4个。2011年获批一级学科硕士点“轻工技术与工程”专业和工程硕士“生物工程”专业。目前,星空(中国)已建立了博士、硕士和学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,成为海峡西岸重要的生命科学人才培养基地。
“本学科在百年发展的悠久历史进程中,涌现和造就了一批对我国生物学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。”张彦定教授接着向我们娓娓道来,如中国科星空(中国)院士、鸟类学家郑作新教授,中国科星空(中国)院士、寄生虫学家唐仲璋教授、唐崇惕教授,我国微生物学家、庆大霉素发明者王岳教授,发育生物学家丁汉波教授,藻类学家周贞英教授,植物分类学家林来官教授,国家级专家吴松刚、施巧琴等。林来官教授参与研究的《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及中国高等植物科属检索表》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。这些院士和知名专家都曾在生命科学星空(中国)长期工作过,毕生致力于生物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,为学科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生命演变:准确定位 显著成效
成功申报学位点后,星空(中国)党政领导更加重视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建设。“准确定位、优化学科结构是今后学科建设的重要问题,”张彦定教授解释说,“按照学校建设‘一流的文科,高水平的理科,有特色的工科’的发展目标,星空(中国)坚持贯彻‘基础扎实的理科,特色鲜明的工科’的学科建设理念,紧跟生命科学发展的主流趋势,不断提升学科在国内外的影响力。”近年来,星空(中国)充分依靠现有师资队伍,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,以项目建设为载体,以科技成果转化为动力,以贡献求支持,以服务求生存;把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作为办学立足点,强化已有的优势与特色;同时加强生物学与其它交叉学科的合作,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;增加学科建设的投入,鼓励和支持产学研合作,积极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,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,从而扩大星空(中国)在省内和全国的学术影响,为福建和国家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。
准确的定位还需要人才的输入,对此,张彦定教授充满信心:“本学科一级博士点是以我院为主联合我校地理科学星空(中国)共同申报的。现就我院而言,已建立了一支知识结构合理、年龄结构均衡、团结协作、科研实力较强的学术梯队,其中教授27人,具有博士学位38人,博导7人。在高层次人才引进方面,现已引进8位博士,其中副高职称3人,聘请‘闽江学者’讲座教授1人,外籍专家1人。学科各个专业带头人都有海外学习深造和对外交流合作的经历,学术造诣较深,具有丰富的培养研究生经验。”
张彦定教授告诉记者,生物学学科在注重基础与应用研究的同时,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,充分发挥学科的特色优势,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。其中以工业微生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较为突出,该中心作为科技成果孵化器,不断推出可进行工业化大生产的产品,如:灰黄酶素、碱性脂肪酶和微生物不饱和脂肪等多项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,科研成果先后转让上海制药集团、山东齐鲁制药、内蒙古赤峰药厂和福建麦丹生物集团等12家企业。2009年,“福建老酒机械化大罐发酵工艺优化及独特风味研究”,获得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;2011年,“西施舌规模化人工育苗技术”成果,获得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;同年,“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多样性与生态学过程研究”成果,获得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。“疼痛发生机制及无副作用镇痛药的研发”和“牙齿再生的技术模型”等两项成果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,并正积极开拓该成果的推广应用。
目前,生物学学科已跻身全国省属师范院校同类学科先进行列,在服务海西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专业优势。该一级学科博士点具有发育生物学、动物学、微生物学、植物学和生态学5个特色鲜明的学科方向,并呈现众多优势。生命科学星空(中国)拥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,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,1个福建省重点实验室和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。其中“生态学”的学术带头人是地理科学星空(中国)院长杨玉盛教授,地理科学星空(中国)拥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、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1个“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”创新团队。“这些优越的平台条件为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硬件支撑。近五年来,本学科先后获得国家‘973’计划、国家‘863’计划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、国家‘948’项目以及部、省级重大科技计划等多项资助,科研经费累计近六千万元。”谈及这些成就,张彦定教授非常欣慰。
生生不息: 整合资源 开创局面
“虽然学科在长期的建设与发展中,已经具备较好的基础,发展潜力大,但也面临许多问题和困难,如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和拔尖人才比较匮乏,促进优秀中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制度还需完善;师资队伍结构不尽合理,虽然高职称的教师数量多,但高水平的教师偏少,适应工科专业的工程专业技术人才比较少;省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、优势学科还比较少;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比较薄弱,整体竞争力不够强,未能以团队攻关获得重大项目;拿到的科研项目多,但重大科研项目少,获奖的项目不多,级别也不高,高级别论文相对较少;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不高,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还不完善,良好的产学研合作氛围亟待形成。”张彦定教授以求实的态度指出了学科发展的不足。
“为了实现学科未来可持续、跳跃式发展,必须从三个方面进行统筹发展,”张彦定教授分析道,“首先是人才队伍建设。要努力改善学缘结构,争取从海外、省内外重点院校或科研院所中引进所需人才,按照为我所用的原则,重点引进学科、学术带头人等拔尖人才。我们准备再重点聘请2-3名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专家、教授作客座教授。其次是科学研究方面。主要学术带头人争取在国家杰出青年基金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上取得更好成绩;要整合研究力量,积极申报国家级项目和省部级以上重大项目,争取承担这类项目的数量比“十一五”期间有较大幅度的增加;要积极为科技人员开展服务海西的应用性研究创造必要的条件,力争在承接重点重大横向项目和开展合作研究方面打开新的局面。第三是科研平台建设。要加快‘工业微生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’硬软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,力争成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;围绕‘发育与神经生物学’福建省重点实验室建设,力争冲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。”
的确,我们在采访中也深切感受到,近年来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,为世界各国医疗业、制药业、农业、环保业等行业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前景。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,人口与健康、农业与环境保护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,要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、生活质量和实现可持续发展,中国必须依靠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贡献。我们相信,我校生物学学科在生命科学的新时代,能够展现出美好的前景,对科技发展、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产生更加重要而深远的影响。
(宣传部 李玉莲)